電影《服從》觀后感
《服從》由安·唐德、德瑞瑪·沃克、帕特·希利、馬特·索維托領銜主演——becky和sandra并不是最好的朋友。sandra是一家快餐店的經理,而becky是一個希望得到收銀員工作的年輕女孩。一個忙碌的日子,一個警察來電,指控becky從一個顧客那里偷了錢,但是becky強烈的否認。sandra以她作為經理的責任感,遵從警察的指使拘留了becky。這個選擇開始演變成一場噩夢,通過電話操縱,becky由被搜身直到遭受了sandra男友伊萬的性侵害。
不評論電影本身,只就事件本身收集了觀后感。
1.電影改編自04年肯塔基州麥當勞假警察電話遙控性侵案。此類案件在美國30多個州發生了70多起。不用替美國人民的智商捉急,也不要認為這種事情不會在你的周圍發生。就好像我們中國的電話詐騙,說你非法洗錢,得把你銀行卡里的錢都轉到“公安局的安全賬戶”;說你的家人被撞了/受傷了,需要你給醫院匯款等等。
犯罪的目標不同,但是這些案件的性質是完全一樣的。這不在于被害人的智商高低,而是人性的丑即你面對誘惑的能力,和發生巨大變故時的承受能力,以及面對強權的承壓能力。
2.案件都發生在快餐便利店之類的場所,長期機械化勞作,形成思維慣性;虛構的權力,很快讓角色失去了正常思維能力;不斷加深對個人的侵犯。人和環境,權力和服從,耐人尋味。
電影中伊萬最終對becky實施了性侵犯。一個好人是怎樣變成犯罪者的?其實,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下,好人也會犯下暴行。這種人的性格的變化,就是路西法效應。
美國的菲利普·津巴多曾在1971年主持了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年的實驗是讓招募的志愿者在一所模擬監獄中扮演囚犯和獄警,原定為期兩周的實驗,不到一半時間就因為發生流血暴力形勢失控而中止了。不到一周的時間,這個實驗便讓9名身心健康、遵紀守法、毫無犯罪前科,具有大學文化知識的年輕人,變成了冷酷無情的虐囚的看守警察。到底什么原因呢?
津巴多教授認為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實驗開始時,擁有絕對權力的實驗指導者就指定了好人與壞人的界限——看守警察與囚犯。“壞人”是社會的敗類、是人渣、不配被當作人來看待, 他們的名字不僅被剝奪,由數字取而代之,而且對待他們可以像動物一樣被鐵鏈束縛……相反,“好人”則被授予了武器和權力。“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開始扮演一個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為要與這身制服所代表的職責相匹配。”其中一個看守如此說道。
作為無權勢者的囚犯面對權勢者所建立的監獄與獄規(可以延伸至類似監獄情境的社會結構),囚犯們只能“回應”——這種“回應”只能遭致兩種選擇:反抗或是順從。前者,帶來的是懲罰;后者導致的是自主性和尊嚴的喪失。就在試驗的第三天,“罪犯”們竟然開始相信“看守”經常對他們說的,他們真的低人一等、無法改變現狀。
3.電影大致呈現了一種人在有限選擇下漸漸判斷力失調,容易被洗腦的過程。對sandra的心理轉變和事件發生后的內心描摹不夠,在心理學上的探討有所局限,但確實呈現出了事件的荒謬。很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都尤其壓抑,因為你以前不知道人能愚昧殘暴無知至此。但這種行為并不僅止于此。
在風俗尤重的國內,你可以看見的更多的愚昧無知的服從者和殘暴無知的“權威”,以及類似監獄情境的社會結構。
你可以看見中學生為求得體面的學校復讀數年。你可以看見畢業生為考公務員一宅在家多年。你可以看見文革中妻子親人間相互揭發批斗。你可以看見不孕不育的夫婦為了延續香火借種、包養小三乃至亂倫。你可以看見同性戀服從家長或者社會環境而結婚、假婚乃至騙婚。
服從。這個詞指個體在社會要求、群體規范或他人意志的壓力下,被迫產生的符合他人或規范要求的行為。
在這些現象中,“權威”用來指摘、指導他人的行為準則是自己膚淺的社會認知?還是認真思辨過的?抑或是蓄意?
這種對人的誘騙迫害,放大百倍千倍就是法西斯。法西斯主義可以視為是極端形式的集體主義。受過正常教育的人都知道法西斯主義的危害性,但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服從者,卻忍受了他人或規范要求對自身的迫害。自我意識已經缺失,或者自我意識變態,服從即犯罪。
而服從者讓人警醒卻并不值得同情。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人就是一坨屎,不論你依附的理由多么崇高。
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后感《龍門飛甲》影評:得失之間 俠義難覓《嘿店》影評:各種電影類型的雜交之作《艋舺》影評:古惑仔的青春物語《美國騙局》影評:神經質的布局與攪局《傾城》觀后感:從人性之惡到公眾之善海角七號觀后感《小時代》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