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觀后感
前段時間,來到電影院觀看紅色電影《楊善洲》,我深受教育,靈魂再次受到沖擊。
《楊善洲》主要講了楊善洲書記在職時開發了滇西糧倉、引水抗旱、舉行割稻比賽并且幫助農民提高稻子的年產量;他離職時放棄去敬老院過舒適的生活,選擇回到家鄉并和鄉親們在大亮山這座荒山、在惡劣的條件下開拓了“綠色奇跡”,使大亮山樹木成蔭,生機勃勃。楊書記到臨終還一直關注家鄉的旱情和綠化情況,使人感動。
楊善洲原來是云南省保山市地委書記,他幾十年如一日,無論是在職期間還是退休以后,他始終把黨和群眾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始終公而忘私、廉潔奉公。退休后,他主動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帶領家人和群眾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積約5。6萬畝的大亮山林場。2009年4月,他將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
在影片開始時,楊善洲老書記說了一句話:“有些干部只是吃群眾的飯,不給群眾辦實事,那不是白吃群眾的飯嗎?”在缺水的時候,他帶領著群眾和干旱作斗爭,在我眼中他很勇敢,和天斗、和地斗、和那人見人怕的災難斗,然而,他們奮斗的行為感動了上天,旱災嚴重時,夜里下了一場及時雨,他告訴大家說:“群眾們啊,這一次是老天救了咱們!以后咱們要不靠天、不靠地,自己做自己的龍王。”
經過努力,他們不但戰勝了災難,而且創造了糧食豐收。這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啊!在救災的時候,楊善洲把政府辦公樓工程停建了,為的就是給群眾留出寶貴的救災資金。楊善洲老書記退休后,在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把一個荒山改天換地改造成了一座樹木成蔭的綠山。一干就是22年,這需要多么大的精神和耐力啊!
電影中的兩個情節使我對楊書記肅然起敬:
第一件事是楊書記的女兒結婚后和丈夫因為工作單位不同,兩地分居,已有七年之久,他的女兒是一名老師,通過考試本早都可以調到中心小學,但因為缺少一個蓋章,一直沒有調走。所以女兒哭著請求父親幫幫她,把這個章蓋了,但老書記就是不同意。于是,女兒對他說:“你造林都可以,為什么我不可以?”“造林是市里已經批準了的,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二者就是不同的概念嘛!”老書記心平氣和地說。女兒見說不動父親,只好生氣地走了!這,就是公私分明的好書記。
另一件事是在植樹造林剛開始時,欠了政府幾萬元錢,老書記為盡快還上這筆錢,就對一同上山的幾位工友說:“咱們一起去大街上撿果核吧,賣了可以換些錢。”“啊!太丟人了,何況您還是老書記。”“我是書記那是我說的,如果我不說誰知道我是書記,一點都不丟人,這件事自愿。”楊書記說完便扭頭走了。這,就是既平凡又偉大的好書記。
老書記始終堅守黨的信念,盡心盡力把黨的要求銘刻到生命里,落實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他的思想,他的事跡,無不閃耀著忠誠于黨的光芒。長眠于青松翠柏間的老書記,給我們留下的是做人、做事的豐碑。小孩子知道種樹的善洲老爺爺;年輕人知道甘于奉獻的楊善洲同志;中年人知道清廉務實的老書記;老年人知道節儉為民的好善洲。當看到李雪健老師身穿老書記那套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中山裝,我禁不住哭了,感嘆李老師用精湛的演技再現了可親可敬的老書記,讓樸素的老書記形象廣為人知。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人物心理分析《我11》影評:一個只能聽說的童年往事《失戀33天》觀后感二《暖春》觀后感(二)《熔爐》觀后感:罪惡不會熔化《熱血教師》電影觀后感《女檢察官》影評:愛心能感到整個世界海上鋼琴師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