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作為八零后一代的人們很難理解,為什么中國的六代導演們那么執迷于拍攝關于文革話題的電影。其實想想也簡單,那是時代留給他們的印記,他們無法擺脫時代留給他們那段非正常的歲月。記憶無法抹去,歲月難以回流。那些帶著簡單童真眼光看世界的情懷與感動是永遠的青澀沉淀。童年已經過去。
很慶幸,還能有這么一個簡單的童年,很慶幸,還能看得懂這么一部電影,很慶幸,沒有生在那個窒息的時代。
童年。那個互聯網還沒有鋪天蓋地的影響人們生活的年代,那個飛鴿牌黑白電視機、金龍牌電風扇、鳳凰牌自行車、鐵皮暖水壺比我年紀還大的時代,那個糧票被封在相冊里物質還不是很豐富的年代里,我懵懵懂懂的對那個十幾年的故事有了最初的記憶。聽著父母常常念叨的那些老歲月,知青上山下鄉,吃草根樹皮,在大隊里掙工分,被知情批斗,學生可以批斗老師(我想到了我小時候一個年紀很大的語文老師特別喜歡體罰學生,我想可能就是那個時代造成的),等等等等,這些只能在老輩支離破碎的只言片語里了解到的那個”偉大”的時代。童年時光是快樂的,紅領巾、兩道杠、廣播體操、脖子上掛的鑰匙、老冰棍、煤炭爐子、大澡堂、家附近的坑里有人溺水,去附近的池塘游泳,懵懂的偷看班里學習成績好的女生,這些簡簡單單的快樂時光仍然留在我那個純真的年代里。很慶幸,那時候的我可以像白紙一樣干干凈凈,干干凈凈。
電影。這是一部帶有強烈人文關懷的電影,導演王小帥用了一個小時五十分鐘去講述描述一個“我”的童年,從一個小孩的視角審視這個世界。與同時代六代導演一樣,王小帥懶得用各種旋技的鏡頭呈現電影,只是用著長鏡頭去展現畫面的美感,如油畫一般,不溫不火,溫情的盡量去展現著那個“我”理解的時代。故事很簡單,兩條線索,一是我的童年故事,二是道聽途說關于老謝一家的故事,最后在“我”遇到謝覺強時候,線索開始有所交叉,最后在我和爸爸寫生,偶遇老謝和謝覺紅時候并為一條線索。關于電影我只想說這么多。
時代。文革是個創作寶庫,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都很愿意去截取這個時代的某些片段不吝筆色的去表現人性。我們對于那個時代是缺乏真正的全面的認識的,我們也不可能去完全展現那那個時代。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因素交織在一起,讓我們對于文革有了斷裂的記憶。在那個“偉人”時代里,人與人的差別被強制的同一了,就像流水線上制造的螺絲釘,統一的材料,統一的尺碼,統一的功用。一切無關黨無關國家無關集體的事情被壓制,“標簽”成了人的唯一代碼。個人命運被國家意志(其實就是毛的個人意志)綁架,強制扭曲的人性,抽空了的個人意識。“欺騙”成了這個“偉大”時代的唯一主題。
童年已經過去。熱血青年時光已經過去。我們常常去拿那個時代和現在做個對比,生存空間被壓縮,過高的房價,不夠公平的社會制度等等等等。反觀那個“偉大”的時代呢?
這個時代的我們應該怎么辦呢?繼續文藝?還是承認現實?
太陽依舊照常升起。
《熱血教師》電影觀后感《女檢察官》影評:愛心能感到整個世界海上鋼琴師觀后感北京愛情故事影評《戀空》影評:賺人眼淚的狗血劇《裸婚之后》劇評《小時代》影評:意淫背后的溫暖《大力神》影評:戰爭的野性與愛情的狂飆